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

創造一個屬靈文化

From: 莫非老師

近來為了讓自己更靠近神州,有時間就讀些國內簡體字書。其中有本"天使"送的《激盪》一書,是大陸《解放日報》辦的文化講壇實錄,幫助我了解關於國內現在的一些文化關懷。閱讀中抓到一個感覺,大陸國內現在特別喜歡談"文化"。不同於北美教會,文化意識是需要教導推廣的,傳福音還要看對文化有沒有負擔。現在華人教會能以文化為己任的更不多,宣教上很少會認養文化事工機構,支持文化宣教士。現有華人基督教界的文化事工機構,一隻手的手指頭都數不完。

就在華人教會還普遍忽略、輕視文化之時,國內非基督教環境卻開始重視文化了。而且認為21世紀將是全世界從經濟高溫時代,轉向文化高熱的嶄新時代。主要因為改革開放帶來經濟強盛,也帶來了文化的劇烈變化。鳳凰衛視創辦人劉長樂先生講的最具有代表性:"荷包鼓了,心靈卻饑渴了"。針對這一危機,《解放日報》社長尹明華說:"如果我們不去確定應該具備的選擇,那麼,偏頗會在最易於辨識的胚胎中發芽成長,誤會會在最肥沃的沼澤中形成擴展,收穫會在最適宜的保鮮中變味發霉,詭異會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渠道。"文化論壇於焉產生,目標則鎖定要實現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傳承與成長。
一個心靈上饑渴的危機,要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成長裡來解決。這本身就是個危機,對基督徒來說,不就是"誤會會在最肥沃的沼澤中形成擴展"?但書中的幾位受訪者卻很讓人印象深刻,因為幾位都是外交界、傳媒、學術等領域裡很有代表性的人物:章含之、于丹、劉長樂等,表達起來絕非夸夸其談,玩弄語言。而是思想厚實,對其領域有見地也有洞察,每個字吐出都是經過多年思想琢磨精煉出來的結晶。

他們有人是傳播一個文化,比如《百家論壇》談儒學的于丹,有人是創造一個文化,比如像鳳凰衛視創辦人劉長樂在新聞報導裡開了中肯公正的先河。但他們都有個共同現象,就是在其獻身的領域裡都沉浸幾十年,他們的專業從裡到外,從筋骨血肉到精神,全都化於生命血液中不斷鮮活地流轉。

再回頭看我們的寫作。最近,有位學生問我,怎樣算是文章和信仰有關係?是否一定要有感谢神,禱告,教会,主日等宗教性字眼才算?或像北村、雨果所寫小說,作品裡的主人翁都犯過罪,但後來認識一位宗教性人物點播,從此生命不一樣就算是?或像寫《冰點》的三浦绫子,從頭到尾沒寫幾句聖經,但却深入到人心里,把深處的罪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也算?

有意思的是結論,學生說:好像基督徒作家老是在掂量信仰该怎麼放?倒是世俗的作家想说什麼说什麼?
這位學生在主動思考信仰和寫作的關係,而且問的問題相當到點,很讓人驚喜。因此想和大家一起來思考什麼是文章和信仰有關係?首先,這應不是個寫作策略的問題,策略可以像情節一樣計畫,或者參考別人文章來移植,但策略傳達不出真正後面的生命底蘊和感動,也不是生命自然的流露。記得讀完北村的《我與上帝有個約》一書,感覺上是很了不起,華人基督徒作家第一個嘗試這樣寫信仰,但卻遺憾地無法讓我感動。反之,雨果寫的《悲慘世界》一書卻可帶來深層的感動,我母會教會前牧師是國內來的,他曾分享在那無神主義的國家裡,他是讀這本書信主的。

這兩本書的最大差別在哪裡?在於雨果寫《悲慘世界》的企圖心不在傳遞信仰,而在刻劃當代社會環境,寫下層社會苦難,信仰則是根深蒂固的存在於文化氛圍裡的自然呈現。雨果寫的是在法國大革命後的新型社會初期,社會如何悲慘,「貧窮使男子潦倒,飢餓使婦女墮落,黑暗使兒童贏弱」,主角冉阿讓又如何因偷一塊麵包被投入監獄。整本書雨果描寫的重點不是信仰,而是當代社會裡的不公與悲慘,所以書名才叫《悲慘世界》,而非《饒恕與悔改》。

但為何我們讀卻讀到深厚的信仰,就是因為那是他生存時代的文化背景,他描寫的是所見、所聞、所思。故事中關鍵性人物卞福汝主教也真有其人,他是用他認識的一位有德行的主教藍本所塑造出來的。也可說這本書是雨果集他對當代處境反思之大成。

反之,中國文化裡基督教信仰是貧瘠的,雖然信主的人數一直號稱五千萬到一億,佔中國總人口近十分之一或二十分之一(就是說每十個中國人裡,有一個至半個是基督徒),但是顯然基督徒還沒有造成任何文化影響,整個中國社會聞不到基督教徒的馨香味。

如此狀況下,當一個華人基督徒作家欲嘗試寫信仰,但對基督教文化內涵沒有接觸,基督徒人物的靈魂高度見識有限,許多的描寫就只能靠腦中推擬,筆下設計。他沒有一個龐大信仰文化做後盾,沒有生活裡的信仰養料可以汲取,自然許多的描寫就傾向信仰辯論,tell多過 show。自然,感動的傳染就有限了。

這又要回到屬靈文化的建立問題。屬靈文化要如何建立?《解放日報》社長尹明華說,"文化並不高深,只是日常生活常識的的綜合體現。"

換成屬靈文化則是,"屬靈文化沒有那麼博大精深,也只是信仰日常生活的綜合體現。"

只要我們對信仰追求更深的認識,好好地把信仰活透,再在每件事上都用信仰的角度來反思,忠實地紀錄在實踐真理中所碰到的挫折和掙扎,然後自然地呈現自己的心路歷程,這就是信仰文化建立的點點滴滴了。

重點是在生活各面把信仰活透。要讓我們的生活長期沉浸在信仰的海水裡,日久必鹹。讓我們的生命分享是信仰蒸餾出來的成果。因為信仰不應是我們生活裡的添加物,後知後覺的補充營養,信仰之於我們,應像文化論壇幾位專家的專業態度,從筋骨血肉到精神,全都化於生命血液中不斷鮮活地流轉。

這不是又回到工人先於工作?雖然我們的屬靈生命還不夠成熟,但我們願意認真地活,好好地在信仰裡追求,這就是一個開始。我們需要創造一個屬靈的文化。讓我們一起努力,好麼?

主內使女
莫非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