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

在花園裡

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

創造一個屬靈文化

From: 莫非老師

近來為了讓自己更靠近神州,有時間就讀些國內簡體字書。其中有本"天使"送的《激盪》一書,是大陸《解放日報》辦的文化講壇實錄,幫助我了解關於國內現在的一些文化關懷。閱讀中抓到一個感覺,大陸國內現在特別喜歡談"文化"。不同於北美教會,文化意識是需要教導推廣的,傳福音還要看對文化有沒有負擔。現在華人教會能以文化為己任的更不多,宣教上很少會認養文化事工機構,支持文化宣教士。現有華人基督教界的文化事工機構,一隻手的手指頭都數不完。

就在華人教會還普遍忽略、輕視文化之時,國內非基督教環境卻開始重視文化了。而且認為21世紀將是全世界從經濟高溫時代,轉向文化高熱的嶄新時代。主要因為改革開放帶來經濟強盛,也帶來了文化的劇烈變化。鳳凰衛視創辦人劉長樂先生講的最具有代表性:"荷包鼓了,心靈卻饑渴了"。針對這一危機,《解放日報》社長尹明華說:"如果我們不去確定應該具備的選擇,那麼,偏頗會在最易於辨識的胚胎中發芽成長,誤會會在最肥沃的沼澤中形成擴展,收穫會在最適宜的保鮮中變味發霉,詭異會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渠道。"文化論壇於焉產生,目標則鎖定要實現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傳承與成長。
一個心靈上饑渴的危機,要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成長裡來解決。這本身就是個危機,對基督徒來說,不就是"誤會會在最肥沃的沼澤中形成擴展"?但書中的幾位受訪者卻很讓人印象深刻,因為幾位都是外交界、傳媒、學術等領域裡很有代表性的人物:章含之、于丹、劉長樂等,表達起來絕非夸夸其談,玩弄語言。而是思想厚實,對其領域有見地也有洞察,每個字吐出都是經過多年思想琢磨精煉出來的結晶。

他們有人是傳播一個文化,比如《百家論壇》談儒學的于丹,有人是創造一個文化,比如像鳳凰衛視創辦人劉長樂在新聞報導裡開了中肯公正的先河。但他們都有個共同現象,就是在其獻身的領域裡都沉浸幾十年,他們的專業從裡到外,從筋骨血肉到精神,全都化於生命血液中不斷鮮活地流轉。

再回頭看我們的寫作。最近,有位學生問我,怎樣算是文章和信仰有關係?是否一定要有感谢神,禱告,教会,主日等宗教性字眼才算?或像北村、雨果所寫小說,作品裡的主人翁都犯過罪,但後來認識一位宗教性人物點播,從此生命不一樣就算是?或像寫《冰點》的三浦绫子,從頭到尾沒寫幾句聖經,但却深入到人心里,把深處的罪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也算?

有意思的是結論,學生說:好像基督徒作家老是在掂量信仰该怎麼放?倒是世俗的作家想说什麼说什麼?
這位學生在主動思考信仰和寫作的關係,而且問的問題相當到點,很讓人驚喜。因此想和大家一起來思考什麼是文章和信仰有關係?首先,這應不是個寫作策略的問題,策略可以像情節一樣計畫,或者參考別人文章來移植,但策略傳達不出真正後面的生命底蘊和感動,也不是生命自然的流露。記得讀完北村的《我與上帝有個約》一書,感覺上是很了不起,華人基督徒作家第一個嘗試這樣寫信仰,但卻遺憾地無法讓我感動。反之,雨果寫的《悲慘世界》一書卻可帶來深層的感動,我母會教會前牧師是國內來的,他曾分享在那無神主義的國家裡,他是讀這本書信主的。

這兩本書的最大差別在哪裡?在於雨果寫《悲慘世界》的企圖心不在傳遞信仰,而在刻劃當代社會環境,寫下層社會苦難,信仰則是根深蒂固的存在於文化氛圍裡的自然呈現。雨果寫的是在法國大革命後的新型社會初期,社會如何悲慘,「貧窮使男子潦倒,飢餓使婦女墮落,黑暗使兒童贏弱」,主角冉阿讓又如何因偷一塊麵包被投入監獄。整本書雨果描寫的重點不是信仰,而是當代社會裡的不公與悲慘,所以書名才叫《悲慘世界》,而非《饒恕與悔改》。

但為何我們讀卻讀到深厚的信仰,就是因為那是他生存時代的文化背景,他描寫的是所見、所聞、所思。故事中關鍵性人物卞福汝主教也真有其人,他是用他認識的一位有德行的主教藍本所塑造出來的。也可說這本書是雨果集他對當代處境反思之大成。

反之,中國文化裡基督教信仰是貧瘠的,雖然信主的人數一直號稱五千萬到一億,佔中國總人口近十分之一或二十分之一(就是說每十個中國人裡,有一個至半個是基督徒),但是顯然基督徒還沒有造成任何文化影響,整個中國社會聞不到基督教徒的馨香味。

如此狀況下,當一個華人基督徒作家欲嘗試寫信仰,但對基督教文化內涵沒有接觸,基督徒人物的靈魂高度見識有限,許多的描寫就只能靠腦中推擬,筆下設計。他沒有一個龐大信仰文化做後盾,沒有生活裡的信仰養料可以汲取,自然許多的描寫就傾向信仰辯論,tell多過 show。自然,感動的傳染就有限了。

這又要回到屬靈文化的建立問題。屬靈文化要如何建立?《解放日報》社長尹明華說,"文化並不高深,只是日常生活常識的的綜合體現。"

換成屬靈文化則是,"屬靈文化沒有那麼博大精深,也只是信仰日常生活的綜合體現。"

只要我們對信仰追求更深的認識,好好地把信仰活透,再在每件事上都用信仰的角度來反思,忠實地紀錄在實踐真理中所碰到的挫折和掙扎,然後自然地呈現自己的心路歷程,這就是信仰文化建立的點點滴滴了。

重點是在生活各面把信仰活透。要讓我們的生活長期沉浸在信仰的海水裡,日久必鹹。讓我們的生命分享是信仰蒸餾出來的成果。因為信仰不應是我們生活裡的添加物,後知後覺的補充營養,信仰之於我們,應像文化論壇幾位專家的專業態度,從筋骨血肉到精神,全都化於生命血液中不斷鮮活地流轉。

這不是又回到工人先於工作?雖然我們的屬靈生命還不夠成熟,但我們願意認真地活,好好地在信仰裡追求,這就是一個開始。我們需要創造一個屬靈的文化。讓我們一起努力,好麼?

主內使女
莫非

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

2009 Houston Area W100 & W300 reunion 第二次團契會議記錄

時間:2009/08/29 下午 地點:王進夫婦家 (Houston, TX )
參加人員﹕
田莉芬﹑張紫蔚﹑袁潘雪琴﹑康介莉﹑張群美﹑孫國榮﹑魏兆安﹑周元新﹑李玉珍﹑程榮福﹑于靜﹑王
進﹑桂梅﹑華美英﹑黃穎求﹑李秋菁
會議內容﹕
詩歌敬拜及禱告之後,
1. 檢討上一次的功課(主題﹕人物採訪或者有關傳福音的文章)
完成功課的同學有﹕
周元新﹕採訪了一位教會裡的姐妹
李玉珍﹕採訪林媽媽﹐文章發表在<<宇宙光>>的7/8 月份刊物上
桂梅﹕採訪馬林和仙對夫婦﹐文章已經投給12 月份的KRC 雜誌﹐當月主題是<愛的歌可以這樣唱〉 class="Apple-style-span" style="color:#006600;">>>
孫國榮﹕寫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情﹐並已投稿
袁師母﹕採訪陳明輝牧師﹐發表在美南新聞週刊上
張群美﹕寫了一篇關於悲哀的短文
田莉芬﹕翻譯了一個小冊子
2. 聯係方式
兆安將定期EMAIL 大家更新的聯係表
3. 討論團契名稱﹑宗旨和由來
當日收集並討論的團契名稱有﹕
ID 提議人 團契名稱 由來
1 桂梅 文心社 用文字滋潤心田
2 王進 文曉社 “"曉"代表了曉斯頓(on)和拂曉的意思
3 程榮福 文友社 以文會友
4 李玉珍 甦心文字團契 耶和華的話甦醒人心
5 李玉珍 薪傳文藝小家
6 康介莉 思葦團契 會思想的蘆葦
7 田莉芬 文心泉涌團契
8 魏存良 文藝寫作社
9 魏存良 文采社
10 魏存良 基督教文思社
11 魏存良 神采社
12 魏兆安 文傳社 以文字來傳揚
13 李梅 文泉社
4. 分小組討論
討論的主題有﹕ 1) 每人講一個自己最大的優點 2) 分享自己最近閱讀的一本書
小組討論的目的﹕讓大家相互熟悉
群美建議﹕ 成立一個讀書的BOOK CLUB ﹐下次每人帶1-2 本書過來﹐
相互交換﹐並做好借書的記錄。
5. 莉芬介紹關於會議記錄的目的﹕
1) 記錄備份
2) 給其他沒有來的同學參考
玉珍提議將會議記錄發到文字團契的BLOG 上
6. 分享時間﹕
1) 桂梅﹕
介紹並帶領大家觀看關於馬林/仙對這對在中國傳導的夫婦的幻燈片﹐並為他們禱告
2) 于靜﹕
討論<<甘泉>>秋季刊編輯的現狀﹕
2.1) HCC 已經退出﹐目前只剩下FBCC ﹑WHCC 和CLEAR LAKE 三家教會
2.2) 還缺1/3 的稿件﹐需要大家積極投稿﹐
征得同意的情況下轉載也可以﹐需要有可讀性和質量保證
2.3) 需要一個幫手作初期的文字修改
元新自願幫忙
3) 玉珍﹕
分享了參加賓州文字營400 的感想和感受
7. 作業﹕
推薦一本你正在閱讀或者最近剛剛讀完的好書﹐包括書名﹑作者﹑文體﹑喜歡的理由。不超過1500
字。
會議以禱告結束。會後有多人留下聚餐交誼。

第一次文字團契 報告及分享事項 05/30/2009

出席人員:田莉分、楊斌、李玫、陳黃穎求、周元新、李悅、李玉珍、張聖華、魏兆安、周景仰、林理玲、李秋菁、桂梅、張和平、孫國榮、李錦苓、張志民、王琳、許多青、王進、于靜、柯光文、徐東娟

地點:于靜、王進家

A. 詩歌敬拜 (李枚帶領) 大家都很喜歡那首:我們又在一起,來讚美主…

B. Reunion 分享 ( 田莉芬帶領)

  • 每個人站起來,先踢兩腳,代表kick- off meeting. (會後有蛋糕慶祝第一次聚會)
  • 帶來老師們的問候與叮嚀 (請閱附件)
  • W100學員先分享營會後七每的操練,
  • 李悅讀出自己遲交的作業(請打字後交由玉珍放上博客)
  • W300學員分享寫作心得
  • 李枚、聖華、兩本書 ──群美介紹的英文書〈?〉和 三浦綾子的〈冰點〉

C. 三人一組、彼此代禱

休息十分鐘

D. 專題分享:李錦苓分享了自己的編輯心路,(並帶來古早編輯使用的花邊讓大家瞧瞧)

也分享了神呼召他們夫婦去中國服事的見證

E. 異象及家務事報告 (玉珍帶領)

  • 分享了趙墉基牧師在他的書〈講道,我的人生〉中的一句話、
  • 分享了飛揚雜誌上李順長牧師所寫的一篇文章 附件E
  • 投稿注意事項
  • 討論事項:團契名稱提議、下次功課 ( item E詳情,請閱附件)

附件 ***************

B . 老師的祝福與叮嚀

From楊高俐理老師

看到你們如此熱烈認真的舉行文字團契,真是好開心也很羨慕
盼望這個文字團契不僅常常享受好時光,也領受KRC的使命與異象,參與文字與文化的廣大禾場
有沒有人願意為你們這個團契做個報導給神國雜誌?

Lily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From: 陳惠琬老師 (莉芬請加入妳的file)

Dear all,

我要先預祝你們聚會順利,文采飛揚,不只是在文字分享裡,也在靈裡能彼此造就,相濡以沫!

莫非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From: 蘇文安老師

就如我們在營會中一再強調的,文字工作不只是執筆為文,更是一種生活形態。認真觀察、隨時省思、誠心為文字伙伴加油打氣、忠心為文字事奉代禱奉獻,您就是文字總體戰中重要的一員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E

  • 目前有超過七十五萬會友的趙墉基牧師在他的書中提到,教會創起時:「雖然會友僅有幾人,但我仍以想要成為世界級牧者的熱情來努力傳福音、探訪及帶領教會。」(P.23 講道,我的人生》)
  • 玉珍鼓勵各位:不要小看你現在的一小方書桌,和桌上寫的那篇文章。You never know how God is going to use you and your articles.
  • 我們聚會的目的不在成為出名的作家,榮耀己名;而是學習作個長進的筆兵,在文字上同工,傳揚基督的名。

From :飛揚雜誌

  • 節錄自李順長牧師的〈動機與成就〉2004/10
  • 勇於承擔責任,不將成敗歸諸運氣
  • 擬定難度恰當的目標,
  • 不是太高,免得因太難而灰心放棄;
  • 不是太低,免得缺乏挑戰,即使成功了,也不會有成就感。
  • 懂得達成階段性的成功, (得到回饋、激發熱誠)
  • 給自己鼓勵,以致燃起更多動機,追求下一階段的成功,造成善性循環。
  • !!! 基督徒活用此三動機的法則 (李順長牧師的建議)
  • 藉著禱告…讓聖靈淨化我們的心思意念,將自己融化進入為神的名、神的國、神的旨意而活的意識狀態裏…,最後讓聖靈將此動機三法則,以具體方案寫進靈裏
  • 異象託付,勇敢接受呼召
  • 目標恰當,配合恩賜
  • 以階段性成就,鼓勵自己,所禱求的必蒙垂聽…。

神國資源文化實務營:

  • KRC Online Registration is ready
  • www.e-krc.org
    Time: July 8-19.
    Location: Mary Immaculate Center, North Hampton, PA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  • 功課:
  • 1. 文字團契報導 ( 記得附上相片)---孫國榮 寫好後交給KRC
  • 2. 福音預工文章:a. 任何一篇與福音有關的人物採訪或文章

b. ( ) 文字團契人員互訪

    • (提醒:文字慎防屬靈八股)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文字團契名稱

  • 目前已有幾個名稱提議,仍然歡迎新的ideas,請於6/30以前寄給你的班長,魏兆安將製作網路投票,結果於下次聚會時公告。

投稿注意事項:

1. 林敏文及蘇老師提醒:

Dear All
謝謝敏雯同學的提醒,請留意! 蘇老師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兩位老師:
第一次收到世副如此嚴厲口氣的要求。其他報章期刊是否立下如此嚴格的規則,不可得知,但請提醒同學,在文章刊載前一定要非常留意盡量避免曝光。尤其有些人 文章被接受後很興奮地要與好友分享,email 傳送間若被轉載,不但失去發表機會,還上了黑名單,壞了與編輯的關係,多可惜!

敏雯


From: worldfu@udngroup.com
To: lindalin4life@hotmail.com
Subject: Re: Article: I Dreamed a Dream
Date: Mon, 25 May 2009 19:43:05 +0800

先生/女士:

您好!大作將留用於世界副刊,感謝您的賜稿!

投稿世副文章必須是首載,不可先在其他刊物、網路上發表。

本報嚴禁一稿兩投,違者除不發予稿費,並將永不錄用!

請儘速回信告知此文是否曾於其他刊物、網路上發表?並聲明無一稿兩投之情況。謝謝!

  敬祝 文安

         世副編輯部敬上

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

陳老師的鼓勵

按:這是陳老師給創世紀文學伙伴的信,轉寄給我們的文字團契。謝謝陳老師!

親愛的創文夥伴:

當我們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,每個人切入的角度不一樣。有人是從細節、眼前切起,先抓住一個點來努力,作出心得後再慢慢往上摸索出來整體的圖畫,這在我們寫電腦程式地叫「從下而上策略」(bottom up approach)。有人則是從高處大圖畫切入,了解整體走向與缺乏,再慢慢往下探脈絡枝節去解決,在電腦程式裡則叫「從上而下策略」(top down approach)。不知你是屬於哪一種?

這和每個人的性格、看事情層面,甚至左腦、右腦思維有關。至於我,則是屬於那種從上而下,再從下而上的。我喜歡先了解整體現有的發展到何程度,好像打開倉庫先清點存貨,再看要進什麼貨。也可以說我是從大圖畫裡來拼出自己的定位(當然,這定位也不一定日後不可改變)。 因此,一進入文字事奉呼召時,就先進入洛城在地的基督教書坊(那時還沒有網路),作抽樣調查,看看華人基督教文字出版現在有什麼「貨」?

赫然發現神學、解經、牧會、心理輔導書等佔主流(信仰裡的tell),個人見證、人物採訪、回憶錄、基督教文學等類(信仰裡的show)則被擠到書坊的邊疆,且書種不多,書頁發黃,作者也寥寥無幾,整體就像倒楣地私生子,小可憐似的忝列其中添個數。或像buffet的甜點,可吃可不吃,越過不看也沒有什麼遺憾,是那樣地「不夠看」。原因為何?是出版社不出版新作品?是書店不進新書?或是作者沒有新人?總之,文學信仰裡的show,也就是我常講的「道成肉身」,信仰訊息用血肉故事來包裹,是現代基督教文字出版裡的邊緣,絕對無疑。

再看看和我一樣全時間奉獻文字事奉的前輩,蘇恩佩、陳韻琳姊妹等的作品,又瞿然發現他們的作品都是從文學性小說和散文開始,但到後來都是以論述、評論為主。這又是為什麼呢?不只如此,還在?蘇恩佩文集?中發現了一篇文章「這一代的先知在哪裡?」注意到基督徒作者裡有一種身分叫「先知」。這先知身分倒非一定要對未來說預言,反而更多的是對當代宣告神的審判和憐憫的角色。蘇姊妹說一個先知的作者特色,是對時代的需要敏感,有強烈民族主義,且能完全投身捲入時代的漩渦。顯然,那個時代的先知不多,蘇姊妹才會有「不知先知在哪裡」之嘆。

但看蘇恩佩姊妹和陳韻琳姊妹,大部分投入的寫作還是以引進西方神學觀點,與文化方面的評析為主。某些方面,覺得他們是在作一個思想性的「橋樑」或「紐帶」,教育華人基督徒讀者,同時對非信徒發聲。他們的評論也以超越時間性為多,對文化裡影響比較深層、悠遠的人文學如文學、藝術、音樂、哲學等,多有對話與評析。

當時,一方面因為自己各方面的思想高度不夠,又因為自己的個性有實務性一面,喜歡從最有需要的地方下手。 在稍微了解華人基督教現有的文字現象後,先有的感動是投入最少人投入的領域,基督教文學。然後在基督教文學裡,最少作者嘗試的文體是小說,於是便開始嘗試寫小說。此外,大部分現有的基督教文字對象,是為基督徒而寫,於是又鎖定自己定位是為非基督徒寫,福音預工,就這樣很不自量力地開始上路了。

20年後,再來綜觀華人基督教文字事工,我們又看到什麼呢?仍然,信仰裡的tell 多過信仰中的show。仍然,翻譯多過本土作品。仍然,寫給基督徒閱讀的超過非基督徒。而且,還發現一個新現象,大陸基督徒作者多過港台。因為讀者人口多,也因為現代時勢很受神州大陸導向,所以大陸作者的寫作方向也很?得我們關注。

若仔細觀察,會發現大陸基督徒作者的作品也很有意思的,是信仰的tell 多過信仰中的show。翻開?海外校園?、?舉目?、?恩福?、?橄欖枝?、?麥種?、?唯真?、?杏花?、?聖山?等大陸色彩的基督教雜誌,沒錯,大部分是以神學傳遞、文化批判、門徒造就等教導等為主。只有少數見證與最多一、兩篇小說或詩,就算擺滿一桌。眾刊物中,只有北美?蔚藍色?雜誌是純文學性的基督教刊物。

而且,在大陸作者群裡感覺上也有「高下階級」之分,有點像我們在大學選系,重理工、輕文學。若有什麼基督徒作者聚會,多半是批判型的作者握有話語權,文學性作者人微言輕。後來讀到一暢銷,卻在大陸文壇裡不大有份量的?如焉?一書,方稍有點了解為何如此。書中有一段說:「我們年輕的時候,就像我剛才唱到的那些歌,豪情萬丈,無法無天,對一切都是批判的,摧毀的,砸爛一個舊世界,建設一個新世界。」(p.77)

還有一段:「經歷了半個世紀放眼世界心懷天下的政治生活薰染,中國人個個都是政治動物了。像這等強刺激的天下大事,便像一個爆竹扔進了鳴禽館。現代中國人本來就有大鳴大放大辯論的傳統,如今有了互聯網,更方便了,每一個論壇都成了街頭與廣場。」(p.190)

讀到此,忽然發現這一部分和我們台灣的成長環境截然不同,大陸文化是一個批判色彩很濃的文化。雖然,台灣立法院給世界媒體一個打鬧爭辯的印象,但大部分台灣長大的人不善批判,搞街頭運動也只是少部分有特別負擔的人,絕大多數台灣人沒有「批判的,摧毀的,砸爛一個舊世界,建設一個新世界」存在成長的記憶裡。 所以龍應台才寫過: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?

因而,也發現現有大陸知名的幾位基督徒作家,王怡、余杰,網上作家范學德、任不寐等,都是走批判路線,或護教、或評析文化、或批判教會現象。數來數去基督教文學知名作家就只有北村,齊宏偉、施瑋了。當然,眾望所歸,有帶領作用的基督徒作家,還是以理性批判為重,而且,傾向於蘇恩佩姊妹所說的「先知」,或是西方「公共知識份子」角色。這樣現象給了你什麼看見呢?有沒有發掘現有基督教文字工作的匱乏在哪呢?有沒有想要為基督教文學創作者重新定位呢?

也許,應該回歸聖經,從這信仰裡最重要、也最具代表性的基督教文字出版作品來著手了解。

聖經新舊約共66卷書,有幾種主要形式:律法條例、歷史、詩歌、智慧書、福音書、書信與大小先知和啟示錄預言體。文體卻是以故事敘述和詩句為主。很奇怪地,神沒有選擇用一連串的定義或教義來啟示人,而是用舊約裡的故事和詩歌,從創世紀的創造開始就是一個故事,接下的以色列歷史更是充滿了故事,即使律法的條例寫成,也是夾雜在神怎樣拯救選民的動人故事中。進到新約,耶穌誕生的環境裡就暗藏殺機,在世傳福音也一再被法利賽人挑釁,到後來被釘十字架,又三日復活,然後使徒行傳起初教會的興起,一直到啟示錄的種種啟示,全充滿了故事。

而且耶穌的表述方式也是用比喻故事,若不用比喻,就不對他們說甚麼。(馬太13章34-35節)這裡面是否對我們基督徒文字工作者有什麼提醒呢?聖經至少說明了故事的魅力與重要,是我們現在基督教文字工作最需要深度反省的。關於此,已在我「從前有個故事」一文中有所詳述(恩福01/09期http://www.bf21.org/magazin/30/30.htm),現不多述。

今天,只是想和各位分享整體文字工作的需要和個人在其中的地位,有著重要關係。因為寫?荒原?一詩的詩人艾略特曾說:「沒有詩人,沒有任何藝術領域的藝術家,可以獨自一人擁有完整的意義。他的重要性,對他的致敬,是對和他所有有關的過世詩人或藝術家的致敬。你無法只看重他一人....當一件新創作產生時,也是同時對整體過去藝術創作品產生影響的時候。現存的所有紀念碑,原本自成一理想的次序,現卻會被新創作的作品引介而改變。....每一件作品在整體裡面的關聯、比例和價值也都會被重新調整。」

這段話說明了每一位作者,在文字長河裡若想尋求一個定位,便要了解自己是否可以在整體裡能夠「嵌合」。而且這嵌合,也會改變現有的紀念碑或里程碑,重新調整整體走向與關係。這個嵌合一方面是來自神的托付和感動,另一方面也是我們的選擇。就如同我們在天地之間的受造,神有特別心意,會把我們置入一特別的社群關係一樣。要知道自己的位置,被揀選與選擇,才能更有效地發亮、發生影響。

因此,你知道自己的位置麼?是屬於信仰裡的tell?還是show?你有特別負擔像保羅所說,「我立了志向,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,免得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」(羅15:20) 麼?

近來,我常思考「免得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」的意思,一定有它的道理在。神興起創文,勢必是要有獨特的創文路,神興起你我,也一定有祂特別的心意。問題是,我們是否知道自己要從哪裡切入?我們是否知道自己的位置?我們是否能不再只tell,也show?我們是否在批判型作者前也能看重自己這神選召的位置?這裡面,有許多可以禱告、尋求與思考的空間。盼望我們創文的加入,可以使現有基督教文字事工「在整體裡面的關聯、比例和價值也都會被重新調整。」

我們一起加油!
主內使女莫非創文同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