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

莫非(陳惠琬)老師的來信

親愛的文字夥伴們:
過去這一星期,在忙著訓練女兒開車,隨著她找暑期工作到處跟著跑。因此,我抓了一羅平時無暇追讀的傳統性基督教雜誌,當她下車辦事時,我就在車上讀。也許因為讀得密集頻繁,不知何時,我驟然闔上,再也讀不下去了。
忽然發現除了一些知識性文章,見證居然會讓我看得兩眼發直,而且像吃多了某種同類性食物,兩、三口就再也「吞」不下去。其中有一刊物,篇篇見證,都是故 事,而且人物都有個不凡來歷,應是最讓人有一讀的興趣,卻居然把我讀「萎」了。在這些文字裡面,神是抽象的,縱使他們怎麼強調神的愛,信仰的平安; 人是單調平面的,即使人物或出身破裂家庭或吸毒等經過大風大浪。信仰在其中,像一枝被關在真空玻璃瓶裡的玫瑰,早就枯乾失色,謝得不成樣。「味同嚼蠟」原 來是這樣的滋味?
滿口蠟的滋味你嚐過麼?這是為何有些基督教性質的刊物讓人無法一口氣讀就,很不幸地,這類雜誌還佔教會界的主流,大多數。我們在用什麼樣的文字餵養我們的 讀者?我們在用什麼樣的魚餌為神得人如魚?基督徒為何就不需要講究「美食」?在龐大出版裡,於有限時間裡,是什麼會讓一個人的眼光駐足?我們需要什麼樣的 文字來餵養我們的靈魂?我們需要「活生生」的文筆,零障礙地呈現豐富的「生命」故事,讓人覺得基督徒也是「有血有肉」的人!
但請不要誤會,我絕非強調文字雕琢,我說的是文字的「鮮活」。咱們KRC有位編輯,也是學生,是例理姊的表嫂,信惠。最近來信說,她在神面前開始反省自己 渴望出書的動機不純,需要調整自己文字事奉的心態。信中有段文字在徵求她同意後,和你們分享,因為我覺得這正符合我「鮮活」文字的定義:
是 的,出書是在神的手中才能成就,若我為這患得患失,就會分散我練筆力及服事的focus。我想,神要我最近要學的功課乃是「修身養性」,要對那些退我稿件 的編輯有厚道的包容及思想,對那些從烘乾機拉出來的單隻襪子有善終的打算,溫柔地叫家人尋找流離失散的襪子或收納歸類各式工具文具及碗盤,耐心地幫快九十 歲的公公在youtube搜尋1960年前的老電影,並要不顧一切地繼續練習寫作,還有,為健康的緣故,有恆心的堅持運動(明兒開始)。」
這段文字會邀請我進入,且有如親身體驗一個基督徒作者生活裡的掙扎。這就是show, not tell。我們一直強調工人先於工作,但我們也看到太多的基督徒工人有生命,卻沒有文筆,卻仍然勉為其難的寫下他們的見證。這樣的努力當然值得肯定,見證 也必然有存在的必要。但是同質性的文章卻讓讀者無法深耕多讀,所能傳遞的效果自然有限。老讓讀者覺得在吃「健康食品」,就無法自然而然的成為生活一部分的 主食。
有次外子永浩和我們母會的詩班指揮,一家神學院的音樂敬拜課老師,也是多年的朋友分享創文的成立。當時她衝口冒出一句:「寫作還需要上課?需要學麼?」永 浩很嚴肅地點頭說:「需要學,就像聲樂一樣需要學!」顯然這是一個大誤區,既然她從不以為有聲音的就都可唱歌,為何會以為有文字的就皆可寫作?在她的詩班 裡,特別不能接受荒腔走板的聲音,那麼,為何我們可以接受味同嚼蠟的文字?
基督徒在這方面要操練「簡樸清貧」到什麼程度?保羅說:「人若在場上比武,非按規矩,就不能得冠冕。」(提後2:5)我們基督徒尊重文字的規矩麼?若只是一味強行而為,然後禱告大有力量的神話語來補足人話語的不足,我們沒按規矩還想得冠冕麼?我們知道自己是在什麼樣的場上「比武」麼?盼望我們在思考參加KRC文字營會時,能深深思考文字事奉的意義和目標。
今年,我新開一門基督徒悅讀課(R100),是希望能退一步,在訓練寫之前,先培養閱讀的沃土,若無讀者,何需作者?盼能藉此課幫助每一位基督徒親近文 學,並找回文字,更重要的是能以文學裡的探問回頭做信仰思考。這堂課的對象是針對所有對文學閱讀有興趣,或想學習閱讀的基督徒。所有討論的文章將以在地閱 讀為主,無須事先或事後做功課,但在那裡的幾天卻要求大家要全神貫注,全力以赴,因為需要大家的參與討論作腦力激盪。這也是一堂培靈課,是用文學來做我們的信仰體檢,上完課後,會對信仰在生活、生命裡的一些重大議題有更深體驗和實踐概念。
此外,我另外一門文字事奉與創作進深課(W400),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堂課,會改為「道成肉身的寫作」,從耶穌基督的生命裡來學習寫作事奉的道成肉身。歡迎舊雨新知重修或選修。
教學相長,我們每年的相聚都是一次屬靈的盛宴,也願我們能重新在神面前委身,為基督教文字出版注入一股活水,重新賦予文字生命和力量!
主內使女
莫非

沒有留言: